当前位置>网络普法

锡小朗普法 | 网络暴力需要承担什么法律后果?
发布时间:2023-03-03 15:39:02  作者:本站  来源:网信无锡


这几天,两则关于网络暴力的新闻引发广泛关注。

一则是网传曾开着拖拉机自驾到西藏旅游的网红“管管”去世,年仅38岁。其妻发布视频称,“管管”因为不堪黑粉网暴服农药自杀。2月16日,有媒体记者从临沂平邑警方获悉,警方已经针对此事立案,目前正在调查中。


640.jpg

网红“管管”去世的新闻截图。(来源:极目新闻)


另一则新闻是,24岁的杭州女孩郑灵华因染粉色头发而遭遇大规模网暴,导致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其在和抑郁症抗争半年多后去世。

这两起由网络暴力而导致的悲剧,再次引发了人们对于网络暴力的激愤和思考。一段时间以来,社交网络上粉丝掐架、恶意抹黑和网络暴力等事件不时发生。从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少妇出轨快递小哥”而遭到网友谩骂,恶语攻击,到女子与外公合照被传成“老夫少妻”而遭受网友侮辱、诽谤,再到寻亲少年刘学州在历经人生的种种不幸后,被网友的各种诋毁彻底压垮而轻生。网络暴力给受害者带来的伤害超乎了许多人的想象。

自网络媒体平台兴起以来,网络暴力也随之滋生。但是,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在网上发布信息、言论应遵守法律法规造谣传谣、恶意中伤他人将要承担法律后果


造谣传谣如果构成犯罪,依据《刑法》相关规定,可能被追究刑事责任;



如果扰乱公共秩序,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尚不构成犯罪的,依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等规定,可能被给予拘留、罚款等行政处罚;



如果侵犯了民事主体的名誉权,依据《民法典》的规定,可能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相关法律具体规定

↓↓↓


1
《刑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九十一条之一 编造虚假的险情、疫情、灾情、警情,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或者明知是上述虚假信息,故意在信息网络或者其他媒体上传播,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2
《治安管理处罚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二十五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散布谣言,谎报险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扰乱公共秩序的;


(二)投放虚假的爆炸性、毒害性、放射性、腐蚀性物质或者传染病病原体等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三)扬言实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扰乱公共秩序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一)写恐吓信或者以其他方法威胁他人人身安全的;


(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三)捏造事实诬告陷害他人,企图使他人受到刑事追究或者受到治安管理处罚的;


(四)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的;


(五)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偷窥、偷拍、窃听、散布他人隐私的。

3

《民法典》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四条 网络用户、网络服务提供者利用网络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五条 网络用户利用网络服务实施侵权行为的,权利人有权通知网络服务提供者采取删除、屏蔽、断开链接等必要措施。通知应当包括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据及权利人的真实身份信息。


网络服务提供者接到通知后,应当及时将该通知转送相关网络用户,并根据构成侵权的初步证据和服务类型采取必要措施;未及时采取必要措施的,对损害的扩大部分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权利人因错误通知造成网络用户或者网络服务提供者损害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民法典》第一千一百九十七条 网络服务提供者知道或者应当知道网络用户利用其网络服务侵害他人民事权益,未采取必要措施的,与该网络用户承担连带责任。

4

《网络安全法》



《网络安全法》第十二条第二款 任何个人和组织使用网络应当遵守宪法法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不得危害网络安全,不得利用网络从事危害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煽动分裂国家、破坏国家统一,宣扬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宣扬民族仇恨、民族歧视,传播暴力、淫秽色情信息,编造、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以及侵害他人名誉、隐私、知识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等活动。



《网络安全法》第四十七条 网络运营者应当加强对其用户发布的信息的管理,发现法律、行政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的,应当立即停止传输该信息,采取消除等处置措施,防止信息扩散,保存有关记录,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5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第十五条 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下列内容的信息:


(一)反对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


(二)危害国家安全,泄露国家秘密,颠覆国家政权,破坏国家统一的;


(三)损害国家荣誉和利益的;


(四)煽动民族仇恨、民族歧视,破坏民族团结的;


(五)破坏国家宗教政策,宣扬邪教和封建迷信的;


(六)散布谣言,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的;


(七)散布淫秽、色情、赌博、暴力、凶杀、恐怖或者教唆犯罪的;


(八)侮辱或者诽谤他人,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


(九)含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内容的。


6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



《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第二十一条 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使用者和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网络信息内容服务平台不得利用网络和相关信息技术实施侮辱、诽谤、威胁、散布谣言以及侵犯他人隐私等违法行为,损害他人合法权益。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

对于编造、散布谣言

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

将受到依法查处

网民要时刻牢记

法律和道德的最低限度

工作动态

举报指南